很多年过去,我手机里的高中同学名单,最后只剩一人。有一次,我跟他开了个玩笑,给他发了一段半真半假的小说章节。没想到,他竟然当了真,还一本正经地发来了高中毕业照。那一刻,我仿佛又看见了记忆里陈溪的模样,那些碎片般的记忆像被系统还原,很多封存的画面骤然反噬。心里苦得说不出口,本想开别人玩笑,最终那个小丑,竟然是我自己。

自私,是我无法回避的真相。没有经过她的同意,我替她做了选择。为了达成目标,我提前设下布局,把无关的人当成棋子,一步步推进。她身边亲近的人,我一个不放过——那些钩子,只为斩断我们之间最后的信任。但那些人……其实跟这局毫无关系。其实我对无关的人下的钩子又何止二三个,只是我不愿再提起。她的朋友,也是我的同学。但那时,我只看得见她。我以为自己能成为那个冷血无情的人,然而越是这样,心底的那份不安就越深。每牵动一个人,我都在深夜反复咀嚼那个决定,辗转反侧难以释怀。久而久之,我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任何人——不是因为愧疚,而是怕看见她们,就像看见了自己那一瞬间最冷的影子。但我一辈子最不后悔的,就是为她做出的那个决定。站在未来回头看,那永远是对她最好的结果。

提到我那套“读心术”,本质上是借助社会工程学,拆解人性弱点,描摹心理肖像。自卑者对细节的敏感,是一把淬毒的双刃剑——既能放大天赋,也能勒紧心灵的绞索。每一次推演,都是灵魂的献祭。有时候成功了,却开心不起来。因为我知道,这不是“赢”,只是又一次自我消耗换来的预判正确。后来为了减少反噬,我引入了些许玄学作辅助,比如面相、六爻,以作判断叠加,原以为只是自我安慰,没想到这套“伪科学”,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奇效。

再说我那位老朋友,我随口开了个玩笑,他却一本正经地说,要把我做的那些事告诉当事人。我心头微微一紧。不是因为怕——我早就不在乎谁去说什么。这种想法,幼稚得让我突然看不懂他了。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位老朋友,我闭上眼,那一刻他的神态、语气、犹疑一一浮现脑海。细节拼合起来,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心理肖像:脆弱,热心,现实,八卦,善良……那些若有若无的气质,像浮尘,落在同一个轮廓上。画像成型的瞬间,我忽然明白了:他并无恶意,只是心太软,脑子太实诚,事儿根本藏不住。

轮廓既定,剩下的问题,我只能求助于易老。我从锦盒中取出三枚古币,我在心中默念,缓缓抛掷——得火泽睽卦。睽,火动而上,泽动而下。那一刻,脑中浮现出一幅鱼龙混沌之象。浊水翻腾,鳞影交错。可卦象暗示:不久的未来,鱼将挣脱浑浊的泥潭,破水飞升,试图一跃而上云霄。可这条龙,不是谁都能化的,只有那个在泥里沉睡已久,积蓄厚重力量的生灵。至于能否翻盘逆天,终究是云遮雾障,难以窥见。易老云:此人心性敦厚,但易受环境制约,当前运势正处于积蓄阶段,我对这“敦厚”二字颇有疑虑,遂与易老辩论一番。火上泽下,本是相悖——火炎上,泽润下,其物理矛盾实为“异质共存”之宇宙法则。睽卦的根本,不在分裂,而在训练“在差异中见大道”的认知能力,这是所谓“敦厚”的精神基础。

六爻之危,皆起于“认知偏差”:疑人、疑事、疑己。初九与上九首尾呼应,皆在破除主观妄断(初九“见恶人不惧”,上九“见鬼不射”);九二、六五则内外相合,无论“巷遇主君”或“宗族分肉”,皆守本心,不谄不傲。

真正的“敦厚”,不是愚钝,而是“洞悉人性矛盾后,仍选择以智慧与包容促成转化”的主动修为。所谓“睽之时用大矣哉”,正因万事皆睽,才是心性淬火之炉。更重要的是:六爻无一要求牺牲自我或压抑原则,所有出路,皆需“认知升级”与“行为包容”。这,才是“真敦厚”的修炼逻辑。

至于上九爻辞,尤为深刻:所谓“见豕负涂,载鬼一车”,不过是疑神疑鬼的内耗。而“遇雨则吉”,正是天地交感、阴阳交泰之象。雨洗浮尘,真相自现。彖曰:“天地睽而其事同”,睽卦所象,不正是青年期的理想与现实之悖离、中年后资源整合之契机?

易老据此卦象,给出转机时点:秋冬之交,局势将显。这,便是我那套“读心术”的完整运用流程。只是,这种玄妙之术,世人哪肯轻信?然而,凭借易老三千年的智慧,我无需多言,且让时间自证真章。

我把三枚古币慢慢放回锦盒。每次跟易老打交道,总能撬开些旧观念。认知从来不是纯净水,带着滤不掉的主观杂质,像一层雾,像一面扭曲的镜子。社会工程学在我手里运转良久,真正的软肋,正是那点“主观性”。后来我想明白了,与其把偏差当缺陷,不如量化它、驯服它,把它转成可控的风险参数——这才是破解之道。

但第一次真正意识到“认知偏差”这个东西,还得追溯到高中。那时候我养乌龟,刚入门的热情一股脑砸进去,每天喂得勤快,结果把乌龟撑坏了。它死后我舍不得扔壳,打算留作占卜玩,网上查了法子,说埋土一年,自然风化,便于取壳。可几周后我挖开一看,龟壳早烂成一滩泥,被微生物吞得干干净净。那一刻我才明白:自以为“温柔”的方案,不过是主观滤镜下的误判,代价甚至比血腥还大。

很多年我都没能找出这个问题的解法,但那时候却明白了另一层道理:认知偏差无可避免,不如反过来用,做成一层伪装——看似是壳,实则是镜,映出你想让他们信的幻象,也能反弹他们的探测与试探。他们盯着那幅温柔的画,却没看见画背藏着钩子和钉尖。